在党风的自我净化中赢得历史主动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这一振聋发聩的判断和警示,从历史、时代和大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100多年的历史证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赢得历史主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过去在进行、现在在进行、将来仍然要进行。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就必须在长鸣的警钟声中保持历史的清醒,坚持不懈抓好党的作风建设,确保党在任何复杂条件下都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生死存亡”四个字,字字千钧。100多年来,它始终像一个高悬的警钟,敲响在中国的历史征程上。
从红船启航,我们党就展示出敢为人先、勇担使命,深入基层、组织群众,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等良好作风。大革命期间,党中央发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反腐文件《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有效净化了党员队伍。
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深入开展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独特的井冈山道路。但是,以照搬书本和外国经验为特点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正反两种结果,说明了党的思想作风和思想路线对党的生死存亡起着多大的作用。
吸取惨痛教训,在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第一次明白准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之后,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党中央在延安卓有成效的局部执政,使抗日根据地的为政清廉与统治区的奢靡腐败形成鲜明对照,“延安作风”和“西安作风”的巨大反差让许多民主人士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党中央“进京赶考”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当李自成”,这是“进京赶考”的第一个目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进行了艰辛探索。虽然时有趔趄,但意志一直坚定;虽然曾遭曲折,但仍然可圈可点。实践作答:“不当李自成”的目标实现了。今天,中国执政已超越75年,成为拥有99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在作风上自我淬炼的成效有目共睹。
中国更长远的目标,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人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群众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正是人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的生动写照。图为位于江西省瑞金市的中华苏维埃纪念园一景。 中新社记者 周建云/摄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专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新中国成立刚刚一个多月,中央就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委员会的决定》。195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惩治贪污条例,鲜明表达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决心。1956年,党的八大总结执政七年以及苏联、东欧的经验教训,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反对官僚主义,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反对宗派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它使中国挑起了新的历史重任,也对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总结历史经验,面对现实考验,我们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用“生死存亡”警醒全党,振聋发聩!不改革,中国就死路一条;但如果过不了改革开放这一关,腐败了,党也就垮台了。所以,党必须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征途上,以党风的自我净化赢得历史的主动。
在拨乱反正中,中国致力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这次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随之,党恢复建立了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改革大潮兴起,必会卷起一些泥沙;开放之窗打开,也会有苍蝇蚊子飞入。针对党内外不正之风的泛起,党中央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歪风侵袭。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任务的同时,坚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提出全面要求,特别是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党风建设的重点,强调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新世纪新阶段,党从保持先进性的高度,进一步开创作风建设的新局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对权力加以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对党员干部的基础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同时,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的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审视国内,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一定的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习向全党发出警示。
“霸王别姬”这一悲凉千年的历史回响,决不能出现在中国的时光隧道里!再一次敲响的生死存亡之警钟,敲击力度之大、内含意蕴之深、激起声浪之强、扩散范围之广,令人震撼。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随后,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以及各地区迅速制定相应规定、细则,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中央八项规定剑指“”。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上。“”是其时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党的作风建设要求的全部内容,但它抓住了真实的生活中最突出、最紧迫的实际问题,以雷霆手段切实加以解决,以此推动反腐败斗争,带动党风、政风、民风、世风的好转。一子落地,满盘皆活。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抓手和名片。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不打折扣,不做变通,以实际行动为全党立起标杆。
习指出:“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人应该做到的基础要求。”
党中央把抓作风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全方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等重要会议,都对持之以恒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提出要求。党中央先后制定《中国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重要文件,多次修订《中国纪律处分条例》,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大纠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力度,以高压态势查处各种违纪行为和腐败案件。
新时代作风建设驰而不息,是党应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考验的坚定态度,也是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够、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的坚决反制,是自我净化的伟大洗礼。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使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中国在新一轮生死存亡的大考中赢得了更大的历史主动。
中国100多年的作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就令我们欣慰,经验深化我们的思考。
思考之一: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生命力的直接表现。
党的作风,是党在思维和活动中反映出来的行为取向和风格特点。就其内容而言,有学风、文风、会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
党的形象,是党基于自身性质而实施的所有行为,通过向外部展示和传输某种信息,然后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党的面貌的认知结果和价值判断。党的形象的形成,取决于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最主要的环节,根本上是由中国这个主体自己形成和决定的。
党的作风,展示了党的可感可知的外部形象,但本质上,是党的性质、根本宗旨、价值取向、组织状况和全部行为的体现和反映。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如何?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都能从党的作风上反映出来,并加以测度。
正因为如此,作风成为党的性质和状态的晴雨表、温度计。党的作风不仅关系党的形象,而且关系党的生命。好的作风表明,党正处于充满了许多活力、蓬勃向上的状态;坏的作风表明,党的肌体已然浮现了某种病症和毒瘤,急需医治。
思考之二:始终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中国100多年的发展,始终与作风建设联系在一起。“生死存亡”四个字,时时警示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敦促我们坚定不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事实反复证明,党风建设是一种生死存亡的博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风建设有一定的主题和特点,但每一时期的作风建设,都关系党的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正,人民拥护;作风不正,人民不满。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垮塌。有效地解决作风问题,党就充满生机活力;反之,就有很大的可能性遇到挫折,陷入危险的境地。
中国在时时敲响的警钟声中,保持高度的警惕,始终不懈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不断实现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因而在一个个重要历史关头,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掌握了发展前进的主动权,保证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逐步实现。
思考之三: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发展的无限过程之中。所以,无论党的事业,还是党的建设,都是一个渐次推进、不断深入的过程。
习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成绩,是在路上;不足,也是在路上。过去在路上,现在在路上,将来仍然在路上。
新时代以来,广大党员干部注重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断把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图为2024年9月19日,台风“普拉桑”逼近我国华东沿海,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泉畈村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在台风来临前转移老旧房里的老人。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在路上,就要不断前进;在路上,就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要有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韧劲。无论在路上的哪个节点,都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提出了一系列“天问”般的问题。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就是最大的“天问”之一。
面对这个“天问”,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民主新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经过百余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习领导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要求,“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注定了新的赶考之路充满风险和挑战。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依然是对中国的严峻考验。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只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才能不断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秩序、平衡,更需要动力、活力。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解决过去缺乏活力的问题,通过体制的调整和变革,激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搞“活”了。
各地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收集问题线索,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图为2025年3月25日,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巡察干部在大刘镇塘河北村田间地头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图片 尤亚辉/摄
但“活”了后,也非常容易出现一些乱象。党的作风上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乱象的反映和表现。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经过不懈努力,党风、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都得到了显著净化。
治病,不是为了把人治死,而是为了把人治活。习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
所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既要坚决净化党风,又要保证党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党,从而激发社会活力,使中国社会不仅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
作者:中国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 95年李聚奎上将去世临终前给子女留下遗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