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文化】跨行业跨地区合作开发冀南银行档案资源
2024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与长治市档案馆、晋城市档案馆、长治市钱币学会共同举行《冀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首发仪式。这也代表着,历时近一年的红色金融档案史料整理工作圆满结束,为广大红色金融爱好者提供了一份较全面的冀南银行档案资料汇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冀南银行成立85周年献上了一份礼物。
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长治市档案馆、晋城市档案馆、长治市钱币学会举行共同编辑出版 《冀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 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冀南银行是1939年10月15日在中国领导下,由八路军组建成立的一家红色银行,最后发展成为机构覆盖晋冀鲁豫边区3000万人口的全国最大抗日根据地的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的主体,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1948年10月1日,以冀南银行为基础,合并晋察冀边区银行,组建了华北银行。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为总行,合并西北农民银行和北海银行,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华北银行时期直至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前,整个华北解放区使用的货币都是冀南银行印制发行的冀钞。
长治市、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于原晋东南地区,是革命老区。这里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和生活在这里,冀南银行就诞生和战斗在这块热土上。这里留存的红色档案资源比较多,而且分布广,遍布各县区。但由于冀南银行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又经历了解放战争,经过数年来的发展变迁,许多档案资料散落各处、沉寂多年。因此,加强红色金融资源保护与研究迫在眉睫。
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格外的重视冀南银行遗址保护和红色金融研究,征集和收藏了一批红色金融史料,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党校、中国钱币学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的充分肯定,并为冀南银行及其宽嶂山印钞厂遗址、冀南银行博物馆命名“红色金融现场教学基地”“红色金融教育基地”等。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提出建设冀南银行博物馆。为进一步丰富建馆资料,他们加强与当地档案部门合作,前去收集档案资料。但查阅后发现,长治市包括12个县区档案馆仅查出冀南银行档案资料9件、晋城市包括5个县区档案馆也只查出2件。最后只能依靠自身收集的、通过社会上红色收士征集的资料建馆。
2022年7月1日,冀南银行博物馆建成并开馆迎客。博物馆虽然建成了,但档案馆资料的缺失仍是大家心中挂念的问题。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再次与长治市档案馆联系,就冀南银行档案资料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探讨了从多个角度查找资料的方法。顺着这个思路,在长治市档案馆资料库中找到了许多冀南银行史料。
针对新情况,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长治市钱币学会认为,尽管冀南银行博物馆已建成开馆,但不能让这些史料继续躺在档案馆里“沉睡”,应该让其“活”起来,让广大金融工作者和红色金融研究人员普遍的使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向长治市档案馆提出了一系列合作意向,积极展开协商工作。2024年1月,双方就冀南银行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达成共识,抽调专人、组成专班,共同推进《冀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辑出版工作。
查找资料是编辑工作的第一环节。难点在于冀南银行资料属于革命历史资料(指1950年以前形成的资料),资料很多,仅编研目录就多达几十本,应该首先查阅长治市、晋城市档案馆,包括17个县区档案馆的革命历史资料目录,列出所有与冀南银行有关文件资料的具体编号,再按编号查阅档案原件。
筛查前,专班先对内容做了设计,主要收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冀南银行时期、华北银行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银行形成的文件、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二是冀太联办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时期形成的经济金融资料;三是与工商管理、财政、税务、信用社相关的经济金融资料。经过筛查,列出资料目录,初步统计冀南银行档案资料数量2041件,其中,长治市包括各县区档案馆资料1198件,晋城市包括各县区档案馆资料843件。这是初步统计结果,虽然还一定要通过查看实物进一步进行筛选和审核,但如此众多的资料坚定了做好这一工作的信心,也为今后收集资料扫描件奠定了基础。
2024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长治市档案馆、晋城市档案馆、长治市钱币学会举行共同编辑出版《冀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此基础上,四方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资料收集。经过一起努力,共收集冀南银行档案资料扫描件1959件,其中,长治市包括各县区档案馆资料1135件,晋城市包括各县区档案馆资料824件。二是资料分类。根据档案资料做了初步分类,共分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机构及人员管理。最重要的包含冀南银行分支机构编制、调整时间、机构名称和人员配备方面,形成的干部调整文件、干部登记、干部统计表、干部鉴定表等。第二大类是各项业务管理。主要是冀南银行的货币发行、金银管理、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会计业务、代理金库、外汇管理和信用社管理等业务。第三大类是内部管理。最重要的包含冀南银行为保障银行业务开展而制定的决定命令、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工作规划,以及形成的通知通报、会议记录、工作总结和工作资料等。鉴于冀南银行存续期间,曾受冀太联办(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领导,故本资料选编还包含了一些政府法令、制度办法、工作请示、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通报通知、公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审核把关。根据革命文献开发利用的审核要求,对资料的开放性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编研过程中的档案资源安全管理,严防丢失、泄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最终,本书共收录各种文件资料604件,形成了一套4册、共计2472页的《冀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
各方通过建立协作机制,打破区域行业限制,编辑出版《冀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使金融工作者、档案管理工作者、红色金融研究人员实现了成果共享,让更多的冀南银行史料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冀南银行精神滋养更多后人。一是通过与档案馆的合作,使红色档案资料实现了由碎片化到一体化的转变。开发合作机制的形成,使分散在各个档案馆的各类档案资源实现了有机整合。二是极大地丰富了冀南银行档案资料,为广大金融工作者和红色金融研究人员开展冀南银行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推动了冀南银行史的深入挖掘。三是打造了跨地区跨行业合作的新模式,为今后各地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拓宽了合作的视野,探索了合作的道路,提供了“长治实践”。
今后,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将继续担起开发利用红色金融档案的历史使命,搭建冀南银行档案资料研究平台,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 俄军两日挡住乌军猛攻:苏贾之战背后的战术较量与损失 下一篇: 春节假期玩转深圳!坐地铁享用浪漫山海之旅